严金秀,女,研究员,现任中国中铁隧道专家、中国中铁高级专家、中国中铁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研究咨询中心主任,中铁科研院首席专家。 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隧道工程技术研究,主持完成20多项结合重大及复杂隧道工程的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铁路隧道新型防排水系统的研究”课题、铁道部“岩溶地区隧道可维护防排水系统研究”课题等省部级重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持完成东南亚最长海底隧道—马来西亚槟城海底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项目,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英文)隧道专题执行主编、《ITA-FIDIC地下工程合同条款》(2019年第一版)顾问和审阅人等。近年来,针对硬岩隧道单层衬砌、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技术、喷涂防水技术以及软弱围岩隧道安全施工四个创新点组建了科研团队,从理论分析、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为提高隧道设计施工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严金秀在国际隧道界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于2019年5月当选国际隧道协会(ITA)主席,成为ITA历史上首位女主席和首位当选主席的中国专家。长期以来,充分发挥ITA平台作用,为中国隧道代言,应邀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的30多个国家发表近40篇大会主旨报告,并助力中国申办和成功举办了在深圳召开的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WTC2024)。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第五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等荣誉 。
王引生,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中铁专家,中铁科研院业务经理、中铁科研院首席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低碳建造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副理事长,国家注册岩土师、造价工程师等。
工作三十余年以来,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绿色低碳建造及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研究,主持并完成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段路基、桥梁、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北京戒台寺滑坡机理及滑坡治理技术研究,软土、黄土、裂土及膨胀土基本特性及其在路堤路堑边坡工程中应用技术条件研究、兰新高铁沙害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加了广深、泉厦、漳龙高速公路;青藏铁路、郑西客专、兰新高铁、沪昆客专、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咨询及重大技术攻关等工作,在高陡边坡及滑坡防治理论创新,在荒漠化、石漠化、沙漠化治理,特殊土地区的铁路工程建造关键技术攻关,重载铁路及运营线路的病害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及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技术攻关。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他科技奖十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著作2部。任铁科院、兰州大学、中南大学、福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甘肃省领军人才、中国中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与科技拔尖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廖小平,男,研究员,现任中铁科研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陆地交通气象灾害国家工程实验室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奖网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滑坡灾害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参与在型滑坡与高边坡病害预警、整治工作,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红层地区典型地质灾害失稳机理与新型防治方法技术研究》等课题。曾获评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甘肃省首届勘察设计大师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或主笔著作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熊治文,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中铁专家、中铁科研院高级专家。该同志主要从事冻土及其它特殊土地区的铁路筑路技术和病害治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的课题2014年获得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参与的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获授权专利42项,发表论文和编写报告30余篇,参与编写国家标准2部。任青海省冻土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西部岩土环境与场地修复工程实验室主任。
对冻土区筑路技术和线路维养技术有系统研究,提出的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防治技术在青藏线冻土工程维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保障青藏铁路安全运营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寒区工程的勘察、设计、咨询、施工中,新增营业收入近2亿元,毛利超过40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提出了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判定自重湿陷土层下限深度的实际值的方法,发明专利技术“多点沉降观测装置及方法”纳入《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评估技术手册》,在我国客专建设中大量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同志充分发挥公司特殊土方向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多项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王珣,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高级专家、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部长。长期致力于铁路防灾领域理论研究和信息化研发工作,在灾害预警与基础设施评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主持的落石分析软件,首次在国内将质点运动理论与落石轨迹(能量)计算相结合,完善了复杂艰险山区被动防护设计体系;主持边(滑)坡智能监测与评估系统研发,创新性建立了蠕变型边(滑)坡等速变形速率与临滑破坏切线角的耦合关系模型,确定了基于临滑切线角的动态分级预警指标,丰富了滑坡预警预报理论;主持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建立了泥石流爆发的多因素指标预警预报算法;主持发展了一种适应于复杂艰险山区的无线抗损毁自组织网络,提高了在恶劣环境下传感器网络健壮性与部署的灵活性;主持研发的“地质灾害与基础设施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突破了“空-天-地”多源异构海量数据高速存储访问技术的瓶颈,实现了多维信息的融合展示技术,首次在铁路行业将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基础设施评估体系与系统结合。主持研究的“新一代铁路防落石入侵探测系统研发和应用”,通过多维信息融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了异物入侵的报警准确性。同时正带领团队围绕“统一数据底座,全域通信保障、AI赋能”等前沿信息化技术开展研究攻关。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及成都市、中国中铁等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多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其中,2020年主研完成的《铁路地质灾害与基础设施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排名1);2015年主研完成的《RFA落石分析软件》获国家铁路局优秀工程设计(软件类)一等奖(排名1)。
蒲晓波,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中铁智能建造主中心执行主任、中铁科研院高级专家。主要从事工程机械设计研发、智慧维养及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研究工作,主持或主研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参编专著6部,授权专利50余项。获得全国火车头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万晓燕,女,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高级专家、西南院高级顾问。曾获评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国资委工程科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评标专家库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务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铁道协会铁道科技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吴剑,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副总工程师、高级专家,中国中铁智能建造主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四川省铁道学会副理事长,隧道全生命周期管理与防灾减灾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4部。获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特等奖,中国铁道、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郑静,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高级专家、西北院高级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甘肃省科学技术评价与奖励专家、国资委工程科技专家(国资委院士专家库)、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8篇。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等奖项。
李永强,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高级专家、西北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曾获评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学技术奖、火车头奖章、国家铁路局铁路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专家、甘肃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5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杜俊,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技术中心执行主任、一级专家,中国中铁智能建造专业研发中心主中心副主任。曾获评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铁集团科技和信息化专家、成都市“建圈强链”-轨道交通产业领军人才、达州市交通运输行业专家库首席专家、金牛杰出青年-优秀青年人才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1篇。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李伟,男,正高级工程师, 现任国际部部长、国际事业部总经理、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曾获评四川省科技厅评审专家、广西省科技厅评审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化学灌浆分会委员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5篇,参编著作2部。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奖项
李庆海,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安全生产部高级经理、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曾获评成都铁路监督管理局专家、成都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轨道交通工程专家、中国中铁一级采购专家、成都市金牛区轨道工程专家、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全技术专家等荣誉。先后取得各类专利近20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中国岩石力学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中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中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李苍松,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南院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评第十一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成都市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成都市产业领军人才、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员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第一作者40余篇,EI收录4篇、SCI论文2篇),出版专著9部。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贵州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二等奖等奖项。
卢松,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中国中铁物探传感分中心主任,中铁西南院地质所总工程师、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标准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四川省声学学会理事。曾获评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秦驰道专项奖-青年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全国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库专家、成都市“建圈强链”-轨道交通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郑波,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南院隧道及地下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曾获评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学技术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铁集团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极地岩土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刘志强,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南院隧道所总工程师、副所长。曾获评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火车头奖章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3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特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詹显军,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科研院一级专家、信息所党支部书记。曾获评云南省实用技术协会评审专家、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股份公司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届实用技术创新大赛奖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
杨燕,女,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工程维管研发中心副主任、一级专家、西南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获评四川省科技厅科技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绿色(低碳)技术组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铁、四川省交通厅等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等奖项。
王逢睿,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中铁文保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院长,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专家库及甘肃省文物局专家库成员,石窟寺文物保护技术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甘肃省岩土文物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获评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国家文物局首批科技创新优青计划人才等荣誉。先后承担1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项目总指挥、3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等任务,主持和参加10余项重点课题研究工作。获得中国博物馆协会“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吴红刚,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北院地质灾害防治科创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曾获评甘肃省科技专家、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甘肃省交通运输工程专家、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师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90余篇,取得专利20余项。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奖项。
米维军,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北院特殊土治理科创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格尔木分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曾获评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国铁集团科技和信息化专家库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加多项股份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韩龙武,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北院防灾中心专家。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科技部、铁道部及股份公司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参与修订有关冻土国标规范2部,参与编写青海省地方标准4项。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青藏铁路公司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薛春晓,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股份公司课题10余项,发表多篇论文,参编完成国家标准《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铁路行业标准《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完成4部青海省交通行业地方标准。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
屈耀辉,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北院防灾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硕士生导师。曾获评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参编《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尹静,女,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成都科学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牵头组建了科技咨询、行业研究、数据资源三个情报服务团队。与股份公司科数部、经开中心、战略规划部、五大区域总部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为多家提供长期的数据资源和科技咨询服务,参与多项股份公司科研项目,发表8篇论文,取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罗春,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网络与数据安全研发中心副主任、一级专家、成都科学院信息执行总监。曾获评四川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团体标准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成都市网络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成都文旅智库专家(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咨询)、成都安全防范协会专家委员会智慧交通专家等荣誉。先后带领团队参与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网络安全保障与指挥工作,参与第五届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中央企业网络安全大赛获得建筑制造行业第3名、中央企业网络安全大赛团队赛优秀奖。
于贵,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中国中铁双碳专业研发中心基础研究分中心副主任、中铁科研院环境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获评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四川省科技评审专家、四川省环保产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理事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股份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李文军,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科研院一级专家,铁路总公司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和地质工程专家库成员, 兰州市建设局、自然资源局、兰州市轨道公司专家库成员。出版《中国石窟岩体病害治理技术》学术专著(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郑朝保,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西南院岩锋公司执行董事。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股份公司等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并进行转化,获股份公司优秀项目青年总工程师称号,发表论文5篇,取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主编铁道行业标准1项,参编中铁股有限公司企业标准1项。
李德明,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设计院副总经理、总经济师、工会主席(人选)。曾获评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轨道交通盾构技术研究所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股份公司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交通工程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交通工程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王梓丞,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二级专家、智能建造主中心经理、工程建造装备控制技术研究室学术带头人,是《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首届青年编委、ICAIBD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和技术委员会委员。曾获评IEEE中国分会“Cetificate of Contribution”、“青年岗位能手”、成都市金牛区“博士菁英”等荣誉。担任设计负责人,负责19项新制式轨道交通项目的研究设计,先后主持或主研国家科技部、四川省等重点科研项目12项。获得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主(参)编标准1部。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EI收录11篇,1篇入选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1篇获香港工程师学会“The HKIE Best Transaction Paper Prize”。
丁建芳,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西南院地质所党支部书记。曾获评四川省第十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二等奖等奖项。
马显春,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西南院技术经理,研究生导师。曾获评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环境类专家、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2部、中国公路学会行业标准2部。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史宪明,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西南院技术经理。先后主持或参与部委、国铁集团以及企业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20篇,取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袁玮,男,高级工程师,现为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级专家、西南院科技创新党支部书记、机械研究所所长。曾获评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铁岗位能手、中国中铁首届向上向善好青年(创新创效类)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发明专利。获得中国中铁科技特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交通运输协会科技二等奖等奖项。
胡安庆,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西南院桥梁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曾获评四川省市政公用行业道路桥梁专家、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专家、四川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30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陈远松,男,高级工程师。历任四川川橡集团公司中心实验室主任,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检测中心工程师、综合部副部长、部长,西南院成本管理部副部长,西南院人力资源部部长,信息所支部书记、副所长等职务。主导制定中铁科研院西南院薪酬管理、员工管理、绩效考核、干部管理、员工培训、劳动用工等多个管理制度和办法,参与多项重大企业改革人员分流安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周斌,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西南院高级研发师。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检测的科研和技术咨询工作,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浅地表工程物探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主持和主研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省部级课题5项,取得的研究成果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推广;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成都铁路监督管理局专家、中铁科研院川藏铁路建设专家,发表论文10余篇,取得专利20余项、参编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6项。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公路建设行业特等奖1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二等奖2项。
张龙,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西南院机械研究所研发部部长。曾获评四川省科技专家、广西省科技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四川省科技开发重点项目3项、股份公司重点课题1项;研究成果获得各类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获得各类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四川省总工会“四川省职工五小活动优秀成果”1项。共同主持并转化研究成果14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定制化研发各类设备14项,有:盾构机/TBM配套锚杆(超前)钻机20余台,完成合同额2000余万元;研制其他各类专用设备约10余项,完成合同额约1000余万元。
程佳,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西北院特殊土治理科创中心副主任。曾获评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取得专利10余项。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王捷,女,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文保公司科技创新与研发管理部部长。曾获评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东方雨虹材料专项奖、全国铁路先进女职工、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主持国家文物局等立项的文保类科研课题17项,发表论文8篇,参编著作1部。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朱兆荣,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研究生导师。曾获评国家铁路局评审专家、中国爆破行业协会评审专家、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评审专家、四川省应急管理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标准4部,授权专利50余项。获得甘肃省人民政府发明专利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人民政府发明专利三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
赵相卿,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曾获评建筑师专家评定委员会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师、中铁科研院中铁科研院十大杰出青年、中铁科研院十三五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科技部、铁道部(国铁集团)等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韩侃,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川藏铁路指挥部副指挥长、二级专家,西北院安全总监、咨询中心主任、监督所所长。曾获评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学技术奖。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17篇论文,授权5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甘肃省人民政府发明专利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
贾海锋,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西北院副总工程师、新疆分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总工程师。曾获评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中国铁道建设协会优秀监理工程师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开发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篇。获铁道部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
孔德刚,男,正高级工程师, 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文保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曾获评中国中铁优秀青年项目经理、中国中铁管理实验室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作为第一著者发表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中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等奖项。
蔡汉成,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科研院集团公司二级专家、文保公司西北片区(含新疆)项目部项目经理。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余项省部级及股份公司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取得专利8项,参编著作及地方标准2部。获得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项。
李敏,女,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环境公司环碳研发事业部部长,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股份公司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写行业标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碳排放计算标准》;主编中国铁道建设协会团体标准《铁路工程施工碳排放计算标准》和《铁路工程建设碳排放管理与评价指南》。
舒中文,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生态环境公司副总工程师、生态修复事业部部长。曾获评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西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等。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发表论文10余篇(EI文章1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甘肃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工程勘察三等奖等奖项。